以下几类药同时吃最容易“撞车”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多重用药者占七成以上,平均每天服药种类至少9种。以下几类组合很常见,同时也值得大家警惕。
感冒药+止痛药
很多感冒药本身就含消炎镇痛成分,再加一片止痛药,相当于叠加剂量,容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降压药+不同品牌“替代药”
名字不同,成分一样,老人常误以为“一个早上吃,一个晚上吃”,结果血压骤降,走路打晃、夜里摔伤。
比如常见的降压药“络活喜”“亚尼安”“安内真”都是氨氯地平。
降脂药+保健品
“药+保健品”组合最隐蔽。如红曲中含类似“他汀”的成分,与降脂药叠加,可能出现肌肉疼痛、乏力,甚至肌溶解、肾功能衰竭。
安眠药+夜间感冒药
两者都有镇静、诱导睡眠作用,合用后容易昏沉、反应迟钝。独居老人夜里起夜,容易跌倒甚至骨折。
警惕“同一成分不同药名”!
在不同医院就诊,医生开的药名字看似不同,实际只是“穿着不同外衣”而已,药理作用一模一样,例如:
常见的降压药:“络活喜”“亚尼安”“安内真”都是氨氯地平;
降脂药:“立普妥”“阿乐”“美达信”都是阿托伐他汀;
感冒药:“泰诺”“快克”“感康”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名字变了,有效成分没变。如果同时吃了两种同成分药,就会导致剂量翻倍,副作用也相应增加。老人的肝肾在默默负重,身体渐渐吃不消,出现疲乏、恶心、食欲差、头晕等不适,却常常被误以为是“老年反应”,实际上是药物叠加中毒的信号。
怎样避免重复用药?
看通用名,别只认商品名
要尽量记药品的“大名”,而不是“小名”。例如“络活喜”和“亚尼安”,通用名都是氨氯地平,就是同一种药。
注意“复方药”
名字里有“复方、合剂、日夜版”的,往往包含多种成分。再和单方药一起吃,很可能重复。
换药问清楚
医生建议换药后,一定要确认旧药是否停用。很多老人不好意思多问,但这句“以前的药还吃不吃?”一定要向医生确认。
复诊多准备
复诊时带上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的药盒,或拍张清晰照片,医生一眼就能判断。千万别“凭感觉”或“听人说”。
家属牢记三件事
帮老人列清单
写上商品名、通用名、用途、服药时间,最好贴在药盒或冰箱上。每次复诊带上,医生能快速了解全貌,避免重复开药。
每3—6个月做一次“药物体检”
到医院的慢病管理或药师咨询门诊,让医生帮忙“查重、减负”。别怕“减药”,科学的减药能让药效更精准,身体更轻松。
定期整理家庭药箱
丢掉过期药,准备分格药盒,早、中、晚各一格,谁看都一目了然。不要在床头、厨房、茶几多处放药,容易重复用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