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芦笙悠扬,广大游客徜徉在千年侗寨间;巴马瑶族自治县赐福湖湛蓝澄澈,《梦·巴马》实景演出将瑶族婚礼、铜鼓舞等民族文化融入水波光影;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生活幸福……初冬时节,八桂大地涌动着阵阵暖意,发展活力与多彩文化交织成动人的图景。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拥有12个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59个民族乡。新时代以来,广西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各族儿女携手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新歌。
人心归聚,持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月亮光光照墙角,妹在门前岩板坐……”华灯初上,三江侗乡鸟巢剧场里,《坐妹三江》旋律婉转。
雄伟壮丽的银项圈形舞台,威严庄重的鼓楼、原始古朴的水车和能歌善舞的青年,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美轮美奂。
“多耶互动环节太有感染力了,仿佛走进侗寨的多彩人间。”山东游客张玲说。2024年,《坐妹三江》累计演出336场,观演人数超7.45万人次。这台好剧,是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鲜活见证,架起了各族群众情感相融的桥梁。
“演的不仅是剧目,更是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三江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罗如芹表示。
“一碗疏,二碗亲,三碗四碗见真心。”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油茶早已成为各族群众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
2022年11月,瑶族油茶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恭城油茶这一蕴含着独特“民族团结”基因的非遗美食,正走出大山、香飘世界。
金秀瑶族自治县博物馆内,一块青石碑前,讲解员覃一倚向游客讲述《大瑶山团结公约》的故事。这份以古老石牌律形式诞生的团结公约,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民族传统智慧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
“石牌律是金秀传统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层治理智慧。”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覃娟介绍,瑶族“石牌律”与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合创新,运用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让古老石牌焕发法治新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广西根植文化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融水苗族自治县制定施行芦笙和斗马文化保护条例等单行条例,夯实非遗保护根基;龙胜各族自治县挖掘龙脊梯田、“三鱼共首”图腾、红军楼等历史与红色资源,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富川瑶族自治县用好长鼓舞、古明城等特色文化,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铜鼓为号,壮锦做衣。广西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区116个公共图书馆、124个文化馆和11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免费开放,非遗馆、传习所遍布城乡,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八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和衷共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龙脊梯田的田埂上,大寨村“两栖农民”潘德雄的脚步格外轻快。2012年他回乡创业,把民宿安在了梯田半山腰。“民宿一年的收入有50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好。”
目前,大寨村共有256家民宿。党支部书记余琼通介绍,2024年该村接待游客67.51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约690万元。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昔日的石漠化山区如今长满青翠牧草。在下南乡波川村村民谭成语的种养基地里,400多头肉牛茁壮成长。
“很多村民靠养牛住新房、买汽车,生活越过越甜蜜。”波川村村委会副主任谭远望说,全村400多户村民加入种草养牛队伍,每年销售菜牛2000多头。
如今,高铁从环江毛南族群众的家门口穿过,香猪、香牛等特色农产品快速销往各地,花竹帽、傩文化等也随游客到来广为人知。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广西使用35.8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5800多个项目,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在国家民委持续帮扶下,发生了美丽蜕变。该村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工作同频共振,投入约180万元,完成全村通屯道路、入户路硬化。
“村民的日子像火龙果一样红火。”国家民委派驻凌雷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磊表示,国家民委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治理方面全力帮扶,该村先后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
民族团结一心,奔向美好生活。恭城把“小柿子”做成“大产业”,成为各族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发展牛养殖、螺蛳粉原材料、糖料蔗富民产业,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7.61亿元;大化瑶族自治县做强七百弄鸡产业,惠及14.8万余人……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立足实际闯出增收致富路,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心手相连,交往交流交融情谊浓
走进隆林鹤城新区安置点搬迁户杨国芬家,三室两厅的住房干净整洁,家电齐全,生活井井有条。杨国芬说,从大石山搬迁后,她过上了“10分钟生活圈”的便捷日子。
鹤城新区是隆林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了16个乡镇175个村的1.4万余人。当地不断完善居住区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服务,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配套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内,昌隆服装厂制衣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缝制服装。“已有50多名搬迁群众在此就业。”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贵仲表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支撑。广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
基础设施不断升级。金秀获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77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彻底解决行路难;环江推进高铁、高速公路及乡镇、村屯路网建设,畅通发展动脉。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三江创新实施医联(共)体“三江模式”,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融水建成20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0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法治服务机构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巴马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德保优化配置扶贫车间、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各族搬迁群众“住入新房子、生活有路子、过上好日子”;龙胜把5个集中安置点纳入村(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管理,推动各民族“双向”就业、通婚自由、和谐融居。
粤桂协作架起跨区域交融桥梁。罗城在深圳龙华区设立劳务协作服务工作站,深圳产业协作示范园等引进企业28家,就地转移就业3000余人;都安瑶族自治县与深圳市宝安区深化人才、产业合作,助力28万各族群众稳定务工。
从就业帮扶到社保覆盖,从社区服务到基层治理,民生温度正转化为牢固的民族团结纽带,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生动现实。(何明华 李晓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